燕生东参加鲁西南及周边区域夏商时期的文化与环境学术研讨会-美女久久久久久久长
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燕生东参加鲁西南及周边区域夏商时期的文化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作者: 时间:2016-03-28 浏览量:

3月25日至26日,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定陶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鲁西南及周边区域夏商时期的文化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定陶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20多所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定陶十里铺北遗址的重要发现以及遗址所在的鲁西南地区及周边区域夏商时期的文化与环境展开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十里铺北遗址,认为该遗址的发掘具有重要考古和研究价值,是鲁西南地区现存古文化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堌堆遗存。包含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商、东周、汉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存。不仅确认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人类文化遗存,还发现了大汶口早期或更早阶段的遗物,填补了该区域距今5000-6000年人类发展的一段空白。该遗址是在东西文化交汇地带发现的第一座夷商城址,是岳石文化时期一处具有军事重镇性质的聚落遗址,也是东夷西进、先商南下、晚商东渐路线上的重要城邑。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有28位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内容丰富。有对十里堡北遗址的性质、环境和植物遗存的专题研究,也有皖北地区已经确认的20处有岳石文化因素的遗址、二里头遗址等最新成果的分享;有对夏商之际的晋南、古河西、河济、邯郸等地区考古学文化及谱系的研究,也有对鲁西南的河流地貌等环境变迁的讨论。如夏正楷教授对堌堆遗址形成过程的分析,认为堌堆状遗址是苏鲁豫皖地区常见的一种遗址形态。

王巍先生认为鲁西南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接触地带,是夏商时期东西势力碰撞、冲突、融合的关键地域。徐光冀等与会专家倡议以十里堡北遗址的发掘和近几年鲁西南地区丰富的考古成果和新线索为契机,重启上世纪八十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的苏鲁豫皖夏商时期这一重要学术课题,相邻省份联合开展这一区域考古科研课题。李伯谦先生在主旨报告中强调了鲁西南及周边区域是各种文化力量交汇的重要地区,因此做好十里铺北遗址的整理工作十分必要,要建立年代分期标尺,认清不同文化因素的谱系关系,将不同谱系的文化因素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进行量化,并与周边相关遗址开展比较研究。赵辉先生在总结中建议对鲁西南地区文化变迁及社会演变的解析,应尝试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开展聚落群的比较研究。

燕生东、丁燕杰提交并在大会上宣讲的论文是《鲁豫皖交接区的龙山末期》。论文认为,以山东省菏泽、河南省商丘、安徽省淮北为中心的鲁豫皖交界区龙山末期发生了大变化,此时,中原地区第一个王朝夏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海岱地区东部龙山文化已经衰落,而鲁豫皖交界区文化与社会突然崛起,考古学文化空前繁荣,文化面貌发生巨变,聚落和人口数量急剧增多,海岱与中原地区文化深度融合,并对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Copyright 2003-2024 qiluwenhu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